• 物质奖励对孩子真的有效吗?

       我们许多做父母的,为了让孩子听话,或者好好学习,常常是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给物质奖励:“听话,给你吃巧克力!”或者“好好学习就给你买玩具!”等等。那么,物质奖励对孩子真的有效吗?

        实践发现,这一招容易在短期内见效,父母也乐于使用;但是从长久发展来看,这会挫伤小孩子内在的动力,因为他只是为了礼物或食品等物质奖励而努力学习、听话。因物质奖励而发展起来的行为常常不会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这种被动行为不易巩固,更谈不上发展。如果需要让它维持和发展下去,只有新的、更高级的物质奖励才行,否则孩子的积极性或兴趣就会立即大打折扣。

        其实,这种情况,心理学上早就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了两组。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一个许诺,即 “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则只是被告之“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奖品,B组的孩子们只是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

        三个星期以后,这位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这个实验,曾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质奖励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存在潜在的风险:孩子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了兴趣。

         从这件事上我们不难联想到孩子在幼儿园为什么对老师的话那么重视。如果哪天孩子在幼儿园里得到老师的表扬,哪怕只是“今天吃饭很快!”或者“圈圈画得很圆!”他也会兴奋很久,回到家忙不迭告诉爸妈,然后第二天就可能早早盼着去幼儿园。这就是精神奖励的作用。

         所以,请谨慎使用物质奖励,尽量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这才能更好地塑造孩子的良性行为。

    延展阅读:
        奖励的原则对于成人同样适用。如果一个企业仅仅用增加薪资来激励员工,那么员工对于薪资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内在工作动力不升反降,激励效果不会持久;但如果能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会促进员工内在工作动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达到激励效果最大化。

        从中国企业的激励的现实来看,最有效的非物质激励方法应该重点关注:通过系统的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化能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组织承诺度;通过文化和氛围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通过健康福利,将职业健康和安全与疾病预防、健康宣传与社会因素联结在一起,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等。

    • VHS在您身边
      想了解更多有关VHS的解决方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