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节气养生指南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获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蛰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好人生健康风险管理专家支招:

    一、起居养生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

    立冬节气的起居调养强调早睡晚起,从而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立冬节气衣着的厚薄也是有有讲究的,衣着过于单薄、室温过低则既易感冒又耗伤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容易汗出过多,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也易侵入。

    立冬节气小贴士:“寒从脚下起、风从颈后入”

    人的背部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

    人的双脚处于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足底穴位与人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常用的足部保暖的方法有:一、鞋袜合脚,干燥保暖;二、平时多活动脚,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以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水温以50℃左右为宜。

     

    二、运动养生

    冬季锻炼不可少。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所以锻炼前热身活动更显重要。如:伸展肢体、活动关节,使身体微热后,再进行健身运动。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

    此外,运动时间最好在日上三竿之后和黄昏之前,此时间段日照充足,可避免寒冷的刺激。散步、快走、慢跑、打球、广播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冬泳也是很好的项目。

     

    三、精神养生

    冬季需保持情志愉悦、平和安宁,避免烦扰、宠辱不惊,使神气內收、阳气潜藏。冬季草木枯衰、万物凋零、日照时间短,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抑郁不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奕棋、纷画、练书法、欣赏音乐、访亲会友等,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四、饮食养生

    立冬以后,天气转寒,调整饮食增加热量是寒冷气温下御寒的方法之一。在寒冷的环境下,适当进食高热量食品,能平衡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因为在0℃左右,糖转化为脂肪的速度加快,随之皮下脂肪增多,使之减少散热,产生御寒功效。

    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避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维生素和纤维素主要从蔬果中摄取,多吃萝卜、青菜、木耳、香菇、海带等蔬菜,常吃苹果、香蕉、枣、梨、柑橘、核桃、栗子等果品,对身体是大有益处的。

    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粮食和薯类,谷类食物不能减少,成年人日需300-500克。

     

    冬季怕冷如何食补?

    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类、绿叶菜,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立冬后补肾为先,冬在五脏中应肾。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即所谓补肾藏精,养精蓄锐。我们该如何养肾呢?

    l  经常叩齿,有益肾、强肾之功;

    l  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涌泉穴部位);

    l  冬天宜进行“日光浴”,以助肾阳气;

    l  注意身体保暖,以护肾阳。

    l  合理进补,填补肾精。

     

    立冬推荐药膳

    菱角大补汤

    配料:菱角200克、红枣10克、花生30克、少量红糖

    做法:将菱角、红枣、花生洗净,菱角去壳备用;将原料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沸,转入小火慢熬,至菱角和花生烂熟后,放入红糖即可。

    功效:具有助消化、调脾胃、益气养血等功用,对体虚、脾胃虚寒和贫血、轻度畏寒、气管炎人群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黑芝麻粥

    配料: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五脏。

     

    趣味阅读——立冬吃饺子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这句古老的谚语。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季,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又逢伤寒流行,病死了很多的人。于是张仲景就在南阳东关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和温阳祛寒的药物。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送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老百姓吃后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为“扁食”或“烫面饺”。

    由此,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者,民间不是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被冻伤,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耳朵最贴心的关怀了。

    • VHS在您身边
      想了解更多有关VHS的解决方案吗?